徐卫国编著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清华大

徐卫国编著《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介绍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从年创立起10年间的50个学生作品,展现了对数字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历程,每个作品包含数字设计的技术路线、算法研究、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本书的序言“探索数字新建筑”阐述了“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现象因素的设计生成”、“物质实验的数字图解”、“数字建筑教育的立足点”等概念及观点。

十年非线性

徐卫国

自年起,在设计课上指导学生用数字技术生成建筑形体,当看到学生用犀牛软件生成的曲面造型时激动不已,一句话脱口而出“你正在创造一个建筑新世界”,这也是我从事数字建筑设计研究的开端。

年三年级开放式设计教学正式开设“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专题(studio),从一开始就把设计的起点定位在对“生活的研究”及“场地环境的调查”;梅月与高雁芳合作的设计,通过软件生成建筑雏形后,详细设计了形体的结构逻辑及材料构造关系,这使我坚定了非线性建筑的可建造性认识。

年三年级学生梁其伟与明晔、熊星与周实合作的设计,让我坚定信心并充满勇气将“非线性设计”进行下去;熊星用MATLAB将调研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建筑体形轮廓、并请王韶宁写了一个程序将MATLAB里的图形导到犀牛软件里,进而可对设计雏形进行加工、深化和渲染,而周实则用OPEN-GL生成了无数种功能关系的合理图解、从而可适配于从调研信息而来的形体;这使我产生了两个重要的认识,第一,数字技术可以逻辑化地将生活要求及环境特征转变成设计形体;第二,设计形体的生成可以通过各种数字技术的集合使用而实现,实际上“数字技术的集合”即后来认识到的“规则系统”。

年周榕老师偶然客串该课程辅导,在辅导学生中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及争论,使我对一些数字设计概念更加清晰起来,比如埃森曼的建筑图解概念、德勒兹哲学上的抽象机器、计算机软件的算法与程序等,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数字图解”的生形理论;而陈寅与项曦合作的人行天桥设计,进一步证明了基于动态多变的数据信息(不同方向的人流),运用数字图解(软件)可以生成功能合理且复杂优美的形态。

年黄蔚欣从日本获博士学位回来做博士后研究,同时开始参与该课程辅导,由于他有较好的计算机语言基础,设计课开始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设计问题,通过编写程序生成设计。

年徐丰从英国AAschool学成回国,在我工作室工作的同时,参加了清华“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辅导,可以说他把AA的做法融入到清华的数字设计教学体系中。

年是一个丰收年,学生的设计作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设计方法趋于成熟,技术路线更加清晰,软件技术工具更多样化;最重要的在于,更明确地认识到可直接运用已有算法、或创造新的算法,通过编程来生成建筑形态,已有算法如MinimalSurface,ElectricField,Dijkstra,蚁群算法等等,创新算法如研究珊瑚形态的生长特性,用网格分形的办法模拟珊瑚形态生长等;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算法生形”的数字设计概念。

年埃瑞克.欧文.莫斯(EricOwenMoss)邀请我去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教授数字设计课程(Verticalstudio),这时,对“数字图解”的认识已经成熟,因此专门编写了以“数字图解”为题的数字设计课程教案,正如序言里的介绍以及作品实例展示的那样,这一课程设计探索了开发新的形式领域及其生形算法的途径;在美国的教学,当时的博士生林秋达全程参与了教学辅导,而我则是每两周飞去洛杉矶进行教学。

年南加州大学(USC)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看到隔壁邻居Sci-arc都请了我去教数字设计,因此也决定邀请我到USC教学,12年春季在USC开设了同样题目的设计研究课程(USCARCH),期间,黄蔚欣、宋刚参与了该课程的辅导。

在美国教学的同时,其实也用同一个教案在清华继续“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在12年及13年,学生对数字设计课程的热情空前高涨,除了三年级学生,还有四年级甚至五年级的学生想要挤进来参加该门设计课,为满足学生的愿望,这两年有6位教师、建筑师、博士生或博士后参与了教学,他们包括黄蔚欣、尼克(NicolasWebniz)、林秋达、李晓岸、沈源等,人丁兴旺,成果也喜人。

正是这十届的学生以及各位参与教学的教师,成就了这十年非线性探索,这一设计课程就像科学实验室一样,进行了各种创造性的尝试和实验,为清华甚至可以说为中国数字建筑设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诚挚感谢一路走来的参与者。

同时感谢李晓岸、马逸东、王靖松、孙鹏程等博士生及硕士生,他们为本书的排版做了大量工作。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为本书的出版费尽了心血。

课程作品大事记

9月11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参加第四届IAES国际建筑教育会议(4th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EducationSummit,9-11September,TheURACenter,Singapore)并做题为“数字渗透与数字新建筑”(DigitalInfiltrationandDigitalNewArchitecture)的演讲,用“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作品阐述“数字新建筑”,包括作品“Auto-cell”,“Flue+SubD”,

“O_Image”,“城市起居室”等。

5月23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在台湾东海大学做题为“数字新锐-大陆数字建筑师及学生作品”的演讲,介绍了清华“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及作品。

4月2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参加意大利杂志《域》(Area)在上海举办的对话“数字新建筑”活动,并做“发现新形态”的演讲,介绍了清华及“非线性建筑设计”作品。年的课程作品“地铁触媒(北京五道口信息中心)”被收录在《域》第22辑“新几何学”,p。

8月24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在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天津大学),做主题演讲“发现新形态”,介绍了清华及“非线性建筑设计”作品。

9月14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参加第三届IAES国际建筑教育会议(3rd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EducationSummit,13-14September,AEDESNetworkCampus,Berlin)并做题为“创造新知识”(CreatingNewKnowledge)的演讲,介绍了课程作品“粥”。

9月课程作品“Auto-cell”(U胶),

“FluentArt”(混沌扩散多项式曲面体),“扩散限制凝聚”(限制性扩散聚集算法)参加DADA国际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北京D-Park);并被收录于《设计智能-高级计算性建筑生形研究》一书。

11月12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在韩国Dankook大学做题为“非线性建筑及参数化设计”的演讲,介绍了清华“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及作品。

4月18日徐卫国教授应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建筑学院的邀请,进行题目为“DynamicResponse”的学术演讲,其中以“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作品为例,阐述“建筑形式应为人的行为及环境影响的动态反应”的学术思想。

9月清华“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教案获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设计优秀教案;作品“FluentArt”,“Auto-cell”(U胶,美术馆设计)”被评为优秀作业。

美国UCLA《STUDIOPLEXvolume1:Architecture,atimelymatter》(日本株式会社综合资格出版,年10月,p-)收录清华“非线性建筑设计”作为当下世界26校建筑设计课程之一,并介绍课程作品“Elechitecture”,“TunnellingNetworksinAnts”(InformationCenter)。

6月徐卫国教授在《世界建筑》(年6期)发表文章“参数化设计与算法生形”,以“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作品“扩散限制凝聚”(北京艺术中心设计)为例,阐述“算法生形”的概念。

11月16日徐卫国教授应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的邀请,进行题目为“DynamicResponse”的学术演讲,其中以“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作品为例,阐述“动态形式”的设计思想。

8月27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出席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意大利馆举行的“StudioplexLive”论坛并演讲,介绍了清华“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作品;学生作业“FluentIt”(人行天桥改建)参加了同期举办的建筑展。

9月课程作品“Elechitecture”,“城市起居室”(CityLobby),“TunnellingNetworksinAnts”(InformationCenter),“极小曲面”(MinimumSurface)参加“数字现实”北京国际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双年展(北京时态空间);并被收录于《数字现实》一书。

9月课程作品“TunnellingNetworksinAnts”(InformationCenter,信息产品中心,指导教师徐卫国,黄蔚欣,徐丰)获年Autodesk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评选与观摩活动,优秀作业及优秀指导教师奖。

7月18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参加第一届IAES国际建筑教育会议(1st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EducationSummit,17-19July,Tokyo)并做题为“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T-R-P)的演讲,用“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作品“弹性空间”、“五道口声景”及其相关延续研究及项目实践阐述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探索参数化数字技术的建筑设计运用;同时,课程作品“Mocentre”,“五道口声景”,“城市起居室”,“速度空间”参加“PositioningGlobalPractice:ProjectsfromArchitectureSchoolsWorldwide”展览(见《IAES:volume01Tokyo》)。

10月17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在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西安建筑大学),做主题演讲“游牧-数字技术条件下对建筑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其中以课程作品为例,阐述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

10月23日徐卫国教授应邀在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重庆大学),做主题演讲“过程逻辑-清华学生“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其中以课程作品“城市节奏的闪视体”为例,阐述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

1月18日徐卫国教授应美国劳伦斯技术大学(LTU)的邀请,进行题目为“Non-linearArchitectureDesign”的学术演讲,同时举办相同题目的建筑展,介绍和展出了个人作品及其“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学生作品。

5月徐卫国教授在《世界建筑》(年5期)发表文章“批判的图解-作为抽象机器的数字图解及现象因素的形态转化”,以“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作品“五分钟享受”(城铁出入口改扩建),“城市基质”,“FluentIt”(人行天桥改建)等为例阐述“数字图解”概念。

10月课程作品“仿生亭”(Adaptation),

“Tentacle”,“Multi-AgentSystem”,“HYBridge”参加“数字建构”北京国际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双年展(北京时态空间);并被收录于《数字建构》一书。

9月课程作品“心理现实”(PsychologicalForm),“双系统信息中心”(Bi-systemInformationCenter),“弹性空间”(SoftArchitecture),“ParameterArchitecture”参加“涌现”北京国际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双年展(北京世纪坛世界艺术博物馆);并被收录于《涌现》一书。

12月徐卫国教授在《建筑学报》(年12期)发表文章“非线性建筑设计”,阐述非线性建筑观,并介绍清华“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及作品,包括作品“弹性空间”(学生活动吧),及“早餐亭设计”。

DADA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是隶属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学术机构,DADA的宗旨是联合国内建筑行业中从事数字建筑的建筑师、学者、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团体,开展国内及国际化数字建筑设计的广泛学术交流,促进数字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推动数字建筑知识及技术的迅速普及;同时积极引导建筑行业内从事设计、生产,到施工、管理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为整个建筑行业整合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做出应有贡献。

欢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yukameng.com/cssdiv/cssdiv/1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