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的不断完善都是基于各种Web技术的不断发展。Web的应用架构是由英国人TimBerners-Lee在年提出的,而它的前身是年TimBerners-Lee负责的Enquire(EnquireWithinUponEverything的简称)项目。
年11月第一个Web服务器nxoc01.cern.ch开始运行,由TimBerners-Lee编写的图形化Web浏览器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年,CERN(EuropeanParticlePhysicsLaboratory)正式发布了Web技术标准。
目前,与Web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都由著名的W3C组织(WorldWideWebConsortium)管理和维护。
Web前端涉及的技术Web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应用架构。Web应用中的每一次信息交换都要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端两个层面。因此,Web开发技术大体上也可以被分为客户端技术和服务端技术两大类。
1)客户端技术
包括:HTML语言的诞生、从静态信息到动态信息、对QuickTime插件的支持、Flash插件的出现。
2)服务端技术
与客户端技术从静态向动态的演进过程类似,Web服务端的开发技术也是由静态向动态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
最早的Web服务器简单地响应浏览器发来的HTTP请求,并将存储在服务器上的HTML文件返回给浏览器。
第一种真正使服务器能根据运行时的具体情况,动态生成HTML页面的技术是大名鼎鼎的CGI技术。
年,发明了专用于Web服务端编程的PHP语言;年,Microsoft在其Web服务器IIS3.0中引入了ASP技术。ASP使用的脚本语言是我们熟悉的VBScript和JavaScript;年,JSP技术诞生;随后,XML语言及相关技术又成为主流。
Web前端技术的发展阶段当前Web技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静态技术阶段、动态技术阶段和Web2.0新时期。
1)第一阶段——静态文档
第一阶段的Web,主要是用于静态Web页面的浏览。用户使用客户机端的Web浏览器,可以访问Internet上各个Web站点,在每一个站点上都有一个主页(HomePage)作为进入一个Web站点的入口。每一Web页中都可以含有信息及超文本连接,超文本连接可以带用户到另一Web站点或是其它的Web页。从服务器端来看,每一个Web站点由一台主机、Web服务器及许多Web页所组成,以一个主页为首,其它的Web页为支点,形成一个树状的结构。每一个Web页都是以HTML的格式编写的。
由于受低版本HTML语言和旧式浏览器的制约,Web页面只能包括单纯的文本内容,浏览器也只能显示呆板的文字信息,但基本满足了建立Web站点的初衷,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这一阶段,Web服务器基本上只是一个HTTP的服务器,它负责客户端浏览器的访问请求,建立连接,响应用户的请求,查找所需的静态的Web页面,再返回到客户端。
2)第二阶段——动态网页
为了克服静态页面的不足,人们将传统单机环境下的编程技术引入互联网络与Web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网络编程技术。网络编程技术通过在传统的静态页面中加入各种程序和逻辑控制,在网络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实现了动态和个性化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使用网络编程技术创建的页面称为动态页面。
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网页URL的后缀是.htm、.html、.shtml、.xml等静态网页的常见形式,而是以.asp、.JSP、.PHP、.perl、.cgi等形式为后缀。
不过这里说的动态网页,与网页上的各种动画、滚动字幕等视觉上的“动态效果”没有直接关系,动态网页也可以是纯文字内容的,也可以是包含各种动画的内容,这些只是网页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无论网页是否具有动态效果,采用动态网站技术生成的网页都称为动态网页。
3)第三阶段——Web2.0时代
Web2.0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
Web2.0的基本特征有:网站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完全基于WEB,所有功能都能通过浏览器完成。
我们可以把第一阶段的静态文档的WWW时代称之为Web1.0,而就像通常对软件起名方式把第二阶段的动态页面时代划为Web1.0的升级We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