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骑士、七公、中轴线、潘达
大北京到底装了多少人
我们可以把北京公里范围[包括以北京为中心公里范围内的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等市和沧州的任丘]作为大北京(大首都地区),这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因素:
1)该区域是京津冀城镇化的核心聚集区,从人口流动、产业分布来看,大致以石家庄和保定之间为界,以北地区直接受京津两市影响;
2)从年以来的京畿地区范围看:承德是重要的政治副都;张家口为首都的重要军事屏障;保定长时间为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且是联系全国的政治、文化重镇,天津为近代首都的国际门户,承担近代工业化与商贸金融职能;
3)根据吴良镛先生对京津冀地区的长期研究,认为公里左右区域,是首都功能系统布局的地域空间,需要整体加强规划研究;
4)在当今的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影响下,公里范围可以实现1小时同城化,商务联系当天往返较为便捷。
根据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公里范围内,总人口约万人,是东京都市圈人口总量的1.45倍,同时也是英格兰东南地区(包括伦敦)人口的3.0倍。
该区域目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期,是中国人口流入主要区域。但内部差异明显。其中,北京、天津的城镇化水平均超过80%;而周边河北省地市中,除了唐山、廊坊较高外(年底分别为56%和53%),沧州、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等地的城镇化水平多在50%以下。
北京的吸引力有多大?年,该区域外来常住人口数超过万,其中北京就超过了万。通过百度春运大数据分析,每年有约万河北人、万河南人、万山东人和60万山西人,来到北京务工或经商——他们占外来人口的49.4%[数据来自周晓津、姚阳,《基于大数据的京沪人口流动量、流向新变化》一文]。这些外来人口的就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占比19%)、制造业(占比16.3%)、住宿餐饮(占比13.8%)、建筑(占比11.3%)等[《河北省劳务输出到北京就业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年]。
北京与世界其他首都圈地区的人口规模比较
从区域看,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国的首都地区,北京周边的公里范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将是北方地区的城镇化核心区域。其人口规模与密度,世界少有。虽然近年来北京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天津依然保持每年30万人口的增速。
此外,从腾讯大数据反映的工作日与春节期间人口对比看,北京周边公里的河北地区,依然是就业人口流入的主要区域。区域层面的人口增长相对分散,就业中心除了保定、唐山、廊坊、张家口、承德等中心城市外,还包括白沟、香河、固安等县市。这些县市城镇人口规模均在20万上下,大量就业人口增长,发生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地区。此外,燕郊地区由于独特区位,聚集了约80万人,与北京之间日均通勤人次约25万。
基于大数据的非农就业集中地区(黑圈为以北京为核心的公里范围)
受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人口红利变化影响,北京人口增速逐步放缓,是客观的阶段性特征。用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变化,能很好地说明城市的吸纳能力。
年,是中国中心城市人口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各城市人口吸引能力都较强,尤其是北上广和天津、东莞、深圳等城市,同时郑州、成都、佛山、武汉、厦门、苏州等城市也是人口主要流入地区。
然而,年之后,中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了重大调整,在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政策导向下,就业形势发生逆转。以来基础原材料生产、来料加工制造、房地产建筑业为主的农民工大军逐步退潮。整个北方地区,仅天津保持一定人口吸引力,北京人口增长几乎停滞;长三角核心地区城市出现负增长,上海尤其如此;而珠三角、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依然保持较好的人口吸引力,尤其是深圳、广州,人口增长依然较快。
对于北京,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这十年间,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70-万,这与当时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北京在由楼宇经济、房地产开发和园区建设带动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下,吸引了大批建筑、房屋装饰、配套批发等产业工人;其带动的常住人口“落户”又拉动了消费的爆炸式增长,激发了批发零售、传统制造业的快马加鞭式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郊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失控,也是导致人口激增的重要因素。
危机:未来20年里,逐渐老去的“北京人”
数字预测告诉我们,在年,北京人口中最多的,很可能会是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因为,如果过度控制人口,到年,北京市人口平均年龄达到46岁。特别是90后,将出现独特的“中年危机”现象,由于手下缺少20-30岁年轻人分担工作,将保持自己给自己打工的状态,否则无法承担养儿顾老的重任。
以上结论源自以下客观分析。
1.北京:三分新鲜血液,半城老龄少子
“塔座式”的人口年龄结构,外来人口相对年轻化。根据六普数据,北京市人口金字塔呈纺锤形,总抚养比[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少儿人口加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20.94%,远小于同期全国抚养比(34.28%),意味着劳动力相对充足,社会抚养负担相对较轻。其中,外来人口占35.9%,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他们对补充劳动力、拉低抚养比发挥着较大作用。
北京市年龄结构金字塔(六普数据)
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巨大,少子化和老龄化倾向初显。年,北京市0~14岁人口占比8.6%,属于“超少子化”[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少于15%以内为“超少子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8.71%,已步入老龄化[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65岁老人达到总人口的7%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空间上,以东西城为主的中心城,具有明显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特征,表现为高老年抚养比、低少儿抚养比;“朝海丰石”四城区以及“通顺昌大”四新区,老少抚养比双低,意味着人口构成中劳动力比重较高;远郊区县则呈现老少抚养比双高倾向,意味着劳动人口相对稀缺。
北京市人口抚养比空间分布(左:老年抚养比;右:少儿抚养比)
2.北京:变与不变,增与不增
出生、死亡、迁移,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口演变轨迹。当前,北京正在经历放开二胎、控制人口的双重转向。我们根据现状趋势和政策预期,平行设计两种总和生育情境和三种迁移情境,利用PADIS-INT进行年预测。
特别需要强调,关于总和生育率,北京的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东京、纽约等人口规模超千万城市的共性。相关参数如下表:
3.北京:“灰发十年”与“内城危机”
预测结论1:老龄化与低龄化并存,未来20年抚养压力急剧上升。年北京抚养比将升高到45%以上,老少抚养比均超过20%。也就是说,在未来15年,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将大幅增长,社会抚养压力增大。
预测结论2:趋向“飞机型”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得靠80-90后持续动力续航,00后断层严重,15后才能蓄势。年到年,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将经历从“纺锤形”向“飞机形”逐渐转变的过程。40~50岁年龄层在六种情境中均为社会主力,15~35岁青年群体出现数量断层,且在控制人口情境中尤为突出。预计~年北京将经历一个青年劳动力不足的“灰发十年”,社会繁荣需依赖已届中年的80后和90后持久发力,直到15后生力军逐渐补充劳动力队伍。
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年分情境预测结果
预测结论3:城市郊区是人口增长主力,北京老城出现“劳龄人口空心”现象。采用“低生育率-正常增长”的情境五参数,进行分区县人口预测[按六普外来人口比例分配迁入人口估计值],至年,全市人口增幅最大的是通州、大兴、昌平三个新区;15~64岁人口在东西城出现低值,这意味着,若各区县维持现有的外来人口吸引力,未来15年,城市核心区存在因缺少劳动力而衰落的风险。
北京市年人口增长率(年为基年)和劳龄人口(15~64岁)分布
“大城市病”的病根能算到人上吗
北京的“大城市病”与首都地区的“区域病”,本质不是人口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和治理现代化问题。据统计,北京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万(大致为五环以内区域,距离中心15公里)。若按照非农就业和城乡连绵的都市空间统计,北京的都市区范围已覆盖除山区以外的区域,甚至跨过行政辖区。这个区域的人口规模,约在万左右(包括燕郊组团,不包括廊坊市区)。从发展趋势看,非农就业连片的区域将覆盖到以北京为中心50公里范围区域,大致以北三县、廊坊市辖区、固安、涿州、怀来为界,该区域目前总人口约万。
放眼亚洲其他国家。年,若按照都市区统计口径,东京都市圈(一都三县)人口规模超过万,首尔都市圈人口规模万。但对一个13.7亿的人口大国来说,首都地区的人口规模总量并不算大。当然,我们不希望人口短期内爆发式增长,更不希望人口持续下降。
北京独特的“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大城市病”问题,根源在于土地毫无节制地无序、过度开发。尤其在土地财政机制的激励下,北京中心城区持续的高强度、均质化、蔓延式发展,导致过多人口和功能聚集。年之后爆发增长的总部经济造成了不顾古城保护和宜居环境品质塑造的开发局面,由此引发的楼宇经济、房地产再带来大量相关产业及就业。与之类似的是,各类盈利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大规模聚集,在为地方财税增加贡献的同时,也带来大量人口。
这并不是说,北京不能发展总部经济和盈利性机构,但各区县没有节制,且不顾城市“四个中心”定位的盲目开发建设,就造成了很大问题。从年的第二次经济普查和年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比显示,北京中心城区的法人单位数量由年的21.03万个猛增至年43.25万个,增长了1倍多;同时,再看机关法人单位、事业法人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也都有了明显增长,如社会团体单位数量-年的增幅居然达到了%。
沿着环路系统“面包圈式”的高强度开发模式,是造成如今的通勤“积重难返”局面的重要因素。这种模式在历史文化的巴黎、伦敦等世界城市都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北京老城有规划控高要求,但在土地财政冲动下时常突破规划控高要求。当然,北京的中心城区(五环内)依然需要强化聚集效能,目前其办公商务功能区在街区式的开发密度上与纽约、东京、上海的差距十分显著。这种“面包圈式”开发模式,也使得轨道交通配套效能大为降低,不仅增加通勤距离,而且增加换乘次数。
将北京老城层层包围的“面包圈式”沿环路高密度开发模式(沿2-4环之间是过去10年开发量最大的区域)
东京都市圈(30公里)轨道网与人流活动中心分布(Flickr照片反映的消费空间)
北京轨道交通米覆盖范围与主要就业空间的关系分布(各类消费空间数据为年街旁网签到数据,来自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