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专业能力合格,综合素质不过关”“会读书不会做人”“应届毕业生无法迅速进入职场状态”……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负面言论一直不断,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交能力,各大高校开设纷纷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学生通过上“通识课”赚取“素质学分”补足某些领域的短板。
近日记者得学生爆料,北方某知名高校开设的社交行为艺术课增加了有趣的新授课内容。
社交行为艺术课:实践最为重要
该高校的张同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老师说咱们是社交行为艺术,行为艺术,行为必然是胜于理论的,要实践。”
“那如何实践呢,握手会和抱抱团?”
“那些其实是为实践而实践,在我看来并没实际指导意义。握过手和拥抱过的陌生人,后面也没什么发展了。”
“所以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玩社交软件?”
“是的。各种社交软件都会尝试,从上个月开始,每次课堂的前20分钟都是社交软件热身时间,老师会从他的角度判断,教我们科学地使用不同类型的社交软件,比如纯陌生人的怎么用,实名制的怎么用,匿名的怎么用,还有专为校园内半熟人社交设计的APP怎么用。”
“还有半熟人社交的APP?”
“有的啊,这个APP里有许多’半熟人’:可能是见过几次面眼熟的校友,可能是住同个楼栋的同学,也可能是总在同个球场打球的人,或者同一节大选修课的同学。你们对彼此有印象甚至有兴趣,但有很大可能没说过一句话。老师鼓励我们勇敢地与这些人通过APP建立联系,软件上打个招呼成本很低嘛。”
“感觉还挺有爱。”
“确实扩大了我的社交面,交往到一些合拍又有意思的人。”
心声:社交行为艺术治好了我的“负分撩”
恋爱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必然也是这门选修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说,圈子不同不要强融,尤其是跟女生聊天的时候,强行聊不如不聊。”
“有道理,但感觉很难实践?”
“刚开始时是很难操作,把握不好度。但慢慢按照‘告别负分三定律’做下来,渐渐找到了比较良好的节奏。”
“告别负分三定律是?”
“第一,要投其所好,第二,别没话找话,第三,拯救尴尬时刻的不是急救包,而是表情包。”
“感觉也挺基础的啊。”
“唉我本来基础就差嘛,从前一直是负分撩的典型。”
“后来的成功经历能说说不?”
“比如投其所好,妹子在APP上发了打分自拍,别讨人厌去品头论足,发型啦衣服啦口红啦,直接打10分。APP设置自拍评分功能不是让你去扫兴的啊。”
“哈哈可以,还有吗?”
“还有别没话找话,看她社交软件上自己贴的标签找共同话题,还有可以去收飞机,主动发心情扔出来的,肯定是想得到回应吧,这时候说话就不是没话找话了。”
祝福了这位前“强撩患者”后,记者又采访了社交行为艺术课的任课教师。
“恋爱,许多年轻人不会开始,开始之后又不会经营”,刘老师说,除了在社交APP上进行实战,他考虑尝试增加课上非诚勿扰和我们相爱吧环节。
“这些真的能奏效吗?”
“奏效的第一步,是得先相信它能奏效。”
如果你的大学还没开社交行为艺术课,你可以选择跨校旁听
参与旁听方式